我看到你们《校史研究通讯》上的文章,正如之前陈锦江、王红卫几位老师的回忆,自控系是1973年成立的。在我的记忆中,该系由自动控制(从无线电系调入)、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(从电机系调入)、热工仪表(从动力系调入)、电子计算机等几个专业组成。关于这几个专业,我主要谈下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的开办。
1952年,全国进行院系调整,华中工学院筹建。为了组建新专业,学校派出陈锦江、涂健两位教师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,参加由苏联专家授课的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研究生班。之前在我国是没有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的,当年有种说法,说苏维埃加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。所以,这个专业受到重视,学生也很受鼓舞。国家的目的很明确,计划这些教师在哈工大学习三年,学成之后回到各自高校去筹办这个专业。所以决定前来进修学校的教师也是有所考虑的,主要选择了全国几个比较著名的大学,我记得的有如哈尔滨工业大学、东北工学院、华中工学院、清华大学、天津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和大连工学院等。1955年,三年学习期满,老师们从研究生班毕业,回到了各自学校。所以我校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(以下简称工企专业)是1955年成立的。
我自己是东北工学院1956届毕业生,我的大学老师中主要的都曾在哈工大的这个研究生班学习,他们学成之后回来教我们。我参加工作后,几所大学这个专业的老师互相熟悉,彼此常有交流的机会。我校工企专业成立的时候,是设在电机系的,学生也是从电机系的学生中抽出的,抽调了1953级本科生,他们1957年毕业,也是工企专业毕业的第一届学生。我1956年来到华工,曾带这个班的学生到工厂实习。在我印象中,自动控制专业在学苏联的影响下,起初的名字叫自动与远动(AUT)专业,是由陈珽老师为主抓起来的。热工仪表专业是从动力系调出来的,电子计算机专业我不是很清楚。
自控系成立的时间比较特殊,恰逢“文革”中期。1969年冬,我们全校的师生(只有少数人留校)都去了咸宁马桥参加劳动,斗私批修,被卷入政治运动中。1970年,根据中央的精神——大学还是要办的,大部分师生回到了学校。1971年工企专业开始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,按三年制培养。1973年自控系成立,朱九思院长很重视,亲自找到陈珽老师,由他担任自控系系主任。
在自控系成立的时候,工企专业已经更名为工业自动化。说到这个名字的由来,是在1972年全国统一更改的。当时各专业是办在不同的部里,如工企专业主管单位是机械部,自动控制专业归无线电部(四机部)管。1972年机械部在北京召开大会,请各高校工企专业教师代表参加,主要的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、东北工学院、清华大学、天津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浙江大学和华中工学院等院校,我们有两人作为华工的代表参加了会议。在会上对于专业的改造和规划,大家争论很激烈,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,把专业名字改为工业自动化。1972年全国都改了这个名字,只有清华大学不同意,一直叫自动化专业。
1973年自控系刚成立时,九思同志指示,为适应发展需要,要在机械厂造加工中心(机床),当时决定生产两台,卧式和立式各一台,现在放在校史馆的这台是卧式加工中心。因为当时机械系缺少有关强电、弱电方面的教师,就从工企和自动控制专业调教师过去,我记得工企专业调了林奕鸿、朱涵樑、吴源达、刘正林、李光斌等五位教师。后来林奕鸿、朱涵樑、李光斌三位老师就留在了机械系,机械系从那时开始,也开始重视电的研究,自此发展很快。自控系刚成立的时候,办公条件很艰苦,是在学生宿舍找的一个房间。教研室挤在一个不到二十平米的办公室里,没有地方开会,就在实验室找个角落。
1982年,学校将计算机专业和自控系合并,叫做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系,教职工都有两百名左右。这个系办了三年,1985年又分开了。自此,自控系又独立成系,系主任是邓聚龙老师,他担任了大约一年。
我是1986年到自控系当系主任的,一直干到1994年初。当时的专业有系统工程、自动控制、工业自动化和自动化仪表四个专业。系统工程虽然成立了专业,但是一直没有招本科生,只有研究生,其他三个专业按照以往的经验办下去。当时如机一系、机二系一些涉及自动控制、电力驱动等方面的研究,我们的老师就会带着学生帮他们做。虽然自控系底子比较薄,但教师的专业素质都比较好,做事也有干劲。其中我们有几件事做的比较好。
一是在1985年左右,学校的博士点还很少,除了机械系、电机系有博士点之外,自动化专业当时也争取到了博士点。我们那个时候博士点都在全国评的,由教育部派专家来评。主要看我们的成绩,包括专业成立之后到1985年三十年中科研、教学的成果,由陈锦江老师牵头,我们把这些内容汇集在一起。我们还组织了一次表演,专家亲自到实验室来看装置、实验成果等。最终我们争取到了工业自动化博士点,在全国高校也只有几所大学有这个博士点。这样一来,我们系里就有两个博士点:系统工程和工业自动化。后来我们还和电机系合作申请到了电气传动博士点,专门搞传动的。这样学科就逐渐办起来,水平也慢慢上去了。
另一件事情是成立系统工程研究所。我们的系统工程专业开始叫系统工程研究室,研究室从名称看,和外面的学科交流都不太方便,我和总支书记陈毓斌多次与陈班老师研究,向学校打报告,请成立系统工程研究所。研究所成立后,从名称上地位就提高了很多,学科影响上也大了起来。
还有一个事情是我们当时很多专业开的课程实验都是一样的,每个专业都要配备实验员、装置,较分散。每个专业都想自成一体,不想被打乱,所以我们当时考虑了很久,做了很多工作,最终几个专业共同的课程和实验进行集中,成立了自动控制中心实验室,使得全系共同性的实验、设备、经费、装置、人员都集中了,提高了效率,同时也提高了质量。
我在任系主任时,对于师资的培养,主要在于提拔年轻人,多次找他们谈话,鼓励他们努力冒尖多出成果,通过搞项目带动发展。这其中有王永骥、方华京、戴建设等,他们也是我们专业的第批博士生,其中一些人现已成为院里的骨干教师。
我们很重视科研,鼓励教师以科研促教学。开始科研条件很艰难,要靠慢慢的积累。我印象很深是,我刚开始接手的时候,一个系的科研经费才十几万,我1993年卸任时,我们当年的科研经费就两百万的样子,非常不容易。和一个单位谈项目,只给你一两万,让你出成果,做一个项目要买新材料、新装置,往往成本很高,只能靠慢慢积累才能有所发展。我们在搞科研的过程中,有个项目对后来的国防研究应该还产生了一些影响。在拖动自动化方面,由王离九老师带领学生通工农兵学员与重庆某军工厂合作,搞高射炮的驱动装置改造,具体名称我记不清了。原先我国发炮弹的系统还是用的苏联的,虽然牢固但是很笨重,速度不快,现在新技术出来了,不能再用这系统。后来我们在验收的时候,实际打出炮弹速度比之前快了几十倍。这项实验成果的成功,对后我校接国防科研课题产生了影响。以前哈工大、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和北京工业学院等高校容易取这方面项目和经费,而我们与国防口没有一点联系,是不能进去分一杯羹的。这次的成功研制今后接课题项目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。
从这么多年自控系的发展看来,学校领导对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很重要,上世纪80、90年代校领导曾一度想解散自控系,将各专业分到各个院系去,比如把工业自动化专业分到机械学院,把系统工程专业分到管理学院。一种观点认为国外没有自控系,还觉得这几个专业不是自成一体,而是一个服务型的单位,是为各个专业服务的。但是中国的国情不一样。在我国,自动控制是国家一级学科,这是学科大方向,不可或缺。如果做错了后悔都来不及。所以当时学校对系的支持较弱,经费分配也比较少。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,这样的事情当然不会发生了,2013年,校领导将自控系和图像所合并,形成强强联合的局面,成立了自动化学院,我们为此感到欣慰,对学院的发展寄予无限希望。
(胡亚光口述,李旭玫访谈整理。)